潮新闻客户端 林晓峰股市配资开户
7月12日下午,由龙美术馆馆长王薇策划,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新展“革命的时代:新中国主题美术创作特展”在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式开幕。
开幕式现场,观众参观
文艺评论家、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超,陈履生博物馆群理事陈都出席了展览开幕论坛,龙美术馆馆长王薇致开场词。
展开剩余92%开幕式现场,嘉宾合影,从左至右分别为:陈履生博物馆群理事陈都,龙美术馆馆长王薇,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胡炜,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超,文艺评论家、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上海文广集团原党委书记、总裁薛沛建。
新中国主题美术创作是我最重要的收藏体系之一。2003年我收藏了张洪祥的《艰苦岁月》,这是我收藏的第一件该题材油画作品,到今年,总作品数量超过300件,包括油画、版画、雕塑、水粉、水彩,以及相关的手稿、文献等等,涵盖了1930年代以来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很多作品曾在当年入藏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因为历史原因又流散民间,这给了我将它们聚集起来的机会。我认为这些代表中国现代历史的艺术品,应该由中国人来收藏,并通过举办不同主题的展览,将它们公之于众,让观众感受到特殊时代先辈艺术家的热血与激情,历史在艺术作品中的生动再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此时机龙美术馆举办“革命的时代:新中国主题美术创作特展”,精选150余件作品,通过三个板块展现新中国美术发展脉络。暑假期间,展览将对全国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免费开放,让孩子们理解课本之外的世界,我觉得意义非凡。
——龙美术馆馆长 王薇
展览合计呈现了150余组作品,包括1930年代以来的油画、中国画、版画、素描、雕塑、宣传画、年画等,其中绝大多数为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分三个板块展现新中国美术发展脉络。
其中“领袖与革命”聚焦1949年之前的毛泽东形象与共产党革命历程,展出靳尚谊《毛主席视察上钢三厂》、陈衍宁《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沈嘉蔚《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黎冰鸿《南昌起义》等经典作品。
“革命的时代:新中国主题美术创作特展”展厅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摄影:Shaunley
“延安精神”板块通过陈烟桥、段干青、沃渣、郑野夫、李少言、古元、彦涵、力群、李桦、赵延年等版画家的木刻作品,展现解放区艺术风貌。
“革命的时代:新中国主题美术创作特展”展厅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摄影:Shaunley
“时代步伐”则呈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迁与艺术转型。本次展出的150余件作品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历史的视觉见证。
“革命的时代:新中国主题美术创作特展”展厅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摄影:Shaunley
出生于1940年代的文艺评论家、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看完展览感触颇深,因为展出的大量作品是他年轻时候真正接触过的作品,有一种亲切的情感召唤。
革命时代主题创作作品的价值,在中国美术史,乃至全球美术史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它们也是新中国或者说中国革命最重要的值得我们记忆和传承的文化财富。
对我个人来说,它们是一种亲切的情感召唤,这里的许多作品,许多艺术家,都是我青春时代,甚至儿童时代就接触到了,当我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回忆起了我的成长过程。
同时,它们又是一部感性的中国革命史,充满艺术感染力的新中国史。我们可以看到先辈艺术家怎样和我们民族一起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经历了那么多的奋斗,用艺术作品把这些苦难、奋斗、牺牲和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一页页地展现给我们。它们展现了曾经的时代,也超越了曾经的时代,成为历史的精神丰碑。
——文艺评论家、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毛时安
开幕式现场,观众参观
龙美术馆馆长王薇自1999年开始接触新中国美术作品,最早收藏版画、水粉和雕塑,2003年起开始收藏该题材的油画作品。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超认为,本次展览不仅仅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其意义也就在于私人收藏的持续性。
她不是很偶然地做一些收藏,而是持续地收藏了这么长时间,今天展出的作品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能够收藏近30年,无论时间跨度、文脉完整性,还是艺术品种的丰富性,能够达到龙美术馆这样一种高度,这个非常有难度。
我认为美术史应该显示美术家、美术作品、艺术收藏家的组合关系,就像文艺复兴,大家知道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但如果没有收藏家的推动,又怎么能诞生文艺复兴三杰?怎么能让几百年后的大家知道在亚平宁半岛上有这么璀璨的艺术?这个历史是收藏家和艺术家共同书写,所以我个人感觉现当代艺术,特别是其中红色美术相关文脉内涵,需要更多的艺术家和收藏家共同建构。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李超
2018年,个案研究展“《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特展”开幕,策展人陈履生与龙美术馆馆长王薇、艺术家沈嘉蔚在作品前合影。
知名美术史学者、艺术评论家、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先生曾多次参与策划龙美术馆展览,并出版研究专著《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研究》。王薇馆长曾说,“陈履生老师既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
陈履生博物馆群理事陈都回忆了其父亲,以及他参与到2018年龙美术馆“《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特展”的经历。在陈都看来,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不能只关注到作品的叙事性,其背后更有艺术家的艺术探索。
我父亲跟龙美术馆有很多合作,而“《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特展”是我唯一参与到里头的展览。当然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我父亲有一天收到沈嘉蔚老师关于这张画的日记邮件,沈老师什么话都没有说,我看了以后很感兴趣,就问父亲我写一写可以吗?他就说你要想写就写。因为日记大概有15万字,我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地誊抄到我电脑上。
我看着沈先生的日记,一方面他是为国家为党为人民画这幅画,另一方面他还要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比如我们看到沈先生那张画里头有很多印象派、现代主义的东西。这里头我们常讲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我们今天看这批作品,很多时候就光注意到它内容题材的叙述,但背后有很多是艺术性的案例。
——陈履生博物馆群理事 陈都
展览将从7月13日持续至11月2日,暑假期间对全国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免费开放(出示学生证),是不容错过的“红色教育”主题展览。
部分展出作品
靳尚谊(b.1934),《毛主席视察上钢三厂》,1969年,布面油彩,132×251.5 厘米
陈衍宁(b.1945),《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1972年,布面油彩,172.5×294.5 厘米
沈嘉蔚(b.1948),《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1974年,布面油彩,189×159 厘米
汤沐黎(b.1947),《转战南北——抗战中的毛泽东与周恩来》,1977年,布面油彩,118×232.2 厘米
苏高礼(1937-2019)、杜键(b.1933)、高亚光(b.1932),《太行山上》,1981-1984年,布面油彩,250×360 厘米
全山石(b.1930),《中华儿女——八女投江》,1989年,布面油彩,192×300 厘米
古元(1919-1996),《毛主席在延安》,1951年,纸本套色木刻,38×31.5 厘米
赵延年(1924-2014),《抗议》,1956年,纸本黑白木刻,38×48 厘米
赵延年(1924-2014),《鲁迅先生》,1961年,纸本黑白木刻
黄新波(1916-1980),《跃马长城》,1972年,纸本黑白木刻,27.5×40 厘米
王公懿(b.1946),《秋瑾组画》(七张),1980年,纸本黑白木刻,尺寸不一
靳尚谊(b.1934)、傅植桂(b. 1931),《把第一根无缝钢管献给毛主席》,1954年,布面油彩,60×50 厘米
闫振铎(b.1940),《王铁人》,1973年,布面油彩,160×135 厘米
李树基(b.1943),《开钻》,1974年,布面油彩,185×320 厘米
孙滋溪(1929-2016),《天安门前》,1968-1974年,布面油彩,155×285 厘米
靳尚谊(b.1934),《江河大地的春天》,1977年,布面油彩,78.5×80.5 厘米
沈尧伊(b.1943),《阶梯》,1983年股市配资开户,布面油彩,199×120 厘米
发布于:浙江省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