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米流量狂欢的热度逐渐降温,一场关于产能、交付与品牌信任的考验正在悄然展开。这个曾以“极致性价比”和“米粉经济”颠覆手机行业的品牌配资炒股网选,如今在汽车赛道上正面临着“卡在10万辆交付”的尴尬——这既是产能爬坡的现实困境,也是流量品牌向传统制造业转型的必经阵痛。
小米YU7的产能压力从发布首日就已经显现。根据官方数据,其标准版锁单后最快需 53-56 周交付(约13-14个月),顶配Max版也需33-36周(约8-9个月)。这种超长交付周期的背后,是小米现有产能与订单量的巨大鸿沟。
目前,小米一期工厂年产能为15万辆,月产能约1.25万辆,通过双班倒等满负荷运转可达到约2.5万辆左右。虽然小米二期工厂已经进入投产准备阶段,理想状态年产能能达到30万辆左右,但按照规划最早也要7月才可以开启生产,并且初期爬坡阶段月产能也只能达到2.5万辆。而除开SU7所需的产能,分配给YU7的年产能可能就在10万辆左右。
展开剩余82%近日,小米斥资6.35亿元在北京亦庄拿下新地块,与二期工厂仅一街之隔。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小米汽车工厂三期所在地。但考虑到建设周期,三期工厂至少一年内不会对现有产能产生帮助。
按照发布18小时后24万的锁单量,且假设后续无新增订单来计算,即便一期工厂满产加上二期工厂爬坡后满产,也需要超过11个月才能消化现有订单,若日均新增订单维持高位,产能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为缓解压力,小米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一方面,工厂实行“5+2”工作制,生产线每天运转20 小时,通过增加第三班次将月产能从2万辆提升到了2.8万辆。另一方面,供应链端加速整合,电池供应上,小米汽车采用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离子电池和襄阳弗迪电池的磷酸铁锂电池,同时产线节拍压缩到76秒一台车。
更值得关注的是,小米还提出了“过渡期补偿”——SU7未交付用户可限时改配YU7,改配用户可获2万积分,相当于2000元现金券。看似是给予了SU7老车主不少的优惠,但实际上这也是分流了部分SU7的交付压力。
然而,比产能不足更棘手的,是黄牛问题催生的灰色产业链。YU7的火爆直接让闲鱼等平台出现订单溢价现象,从3000元到2万元不等,交付周期越短的“准现车”订单溢价越高。
为防止倒卖,小米汽车设置了限购要求,但仍有黄牛绕过规则。他们有的在锁单前转让订单,有的在锁单后通过伪造结婚证、户口本等亲属证明来更改上牌人信息,还有的提车后以租用他人车牌的名义在上牌前变更信息。不仅如此,更有黄牛在北京、上海、深圳等10多个城市收购YU7现车的锁单资格用于转卖。
更值得警惕的是,黄牛行为已从单纯倒卖订单扩展至租车市场。在平台上,不少声称是首批提车用户,开出2000元-1.5万元不等的日租价格将车进行出租,试图形成“提车-出租-转卖”的套利闭环。
产能与黄牛问题的叠加,最终集中爆发在交付环节的深层矛盾中。汽车制造涉及数千个零部件协同,产能爬坡周期远长于手机行业,即便二期工厂投产,满打满算30万辆年产能也仅能将订单消化周期缩短到11个月左右。而YU7和SU7共享部分生产线,两者在电池、芯片等核心资源上的竞争,很可能会进一步延缓交付进度。
为应对困境,小米采取“分层交付”策略,所有订单按锁单时间排序,同配置下先锁先生产,但支付全款的用户可以插队,这有助于缓解资金压力。同时,有消息称因电池产能不够,可能会优先生产利润高的Max版,但也就导致标准版只能继续排队,这也引发了不少标准版用户的强烈不满,有车主在论坛吐槽:“我6月27日锁单的标准版,现在显示要等56周,雷军这是让我等到2026年世界杯?”
不仅如此,有车主发帖称,其预览心愿单pro的配置单上有“外视镜自动防眩目”和“电动吸合门”,但车友群和自媒体却宣传仅MAX版本才有该功能,并且评论区有车主表示新导出的配置pdf也已经没有相关功能了,因此质疑其配置存在虚假宣传的现象。
另外,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买卖合同中应当明确约定履行期限,包括交车时间。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交车时间,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而YU7在锁单以后才能看到提车周期也引发了许多车主的不满,甚至还有车主直接对其进行了投诉。
实话说,用户耐心的消耗才是更隐形的危机。当时SU7上市时,部分用户就曾因为需要等待32-40周提车而退订,转投特斯拉等可提现车的品牌。而此次YU7上市,根据网友po出来的订单时间截图,预计22:02分以后下单的用户,交车时间都要排到2026年。
需要注意的是,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乘用车购置将恢复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单辆车免税额上限为3万元。叠加年底购车置换补贴政策也将到期,明年是否延续还尚未明确,双重政策变动意味着2026年提车的车主购车成本将至少增加3万元以上。行业普遍预计,YU7的超长交付周期可能会直接导致15%-20%的订单流失。
在这场“卡在10万辆交付”的博弈中,小米的应对措施将决定其能否完成从“流量品牌”到“制造巨头”的蜕变。若能在产能爬坡、黄牛治理和用户沟通上展现出更强的执行力,YU7或许能复制SU7的奇迹;反之,过度透支品牌信任的后果,可能比产能不足更难以承受。毕竟,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慢即是快”的赛道上,真正的胜利属于那些既能点燃市场热情配资炒股网选,又能守住交付底线的玩家。
发布于:湖北省嘉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